Sunday, December 19, 2010

維基揭密的壯觀幻象

揭露的資料除滿足好奇心外,你無從得到可靠結論和完整圖像,更遑論實質的知識轉移。

維基揭密網站(Wikileaks)將美國外交機密電文放上網而引發全球媒體亢奮,黑客出身的創辦人阿桑奇被譽為網絡社會的俠盜羅賓漢;完全反映了在二十一世紀的後冷戰時代,間諜活動作為吸引讀者和觀眾眼球的新聞,仍然大有等待開發的剩餘價值。有點陰陽怪氣的阿桑奇私生活不羈,更切合了通俗文化,特別是好萊塢電影,喜歡將網絡黑客描繪成「禮法豈為吾輩而設」的大智者浪漫想像。

然而不成比例的炒作過後,我們不禁要問,阿桑奇與維基揭密真的突破了封鎖與政治高壓,顛覆了主流權力結構嗎?在那一種意義上,他們揭露的情報,以及揭露情報的方式,賦予普通人新的權力或者有可能會導致真正的改變?

還權於民本來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政治理想。一九七一年,「披頭四」(Beatles)之一約翰‧連儂(John Lennon)在移居紐約、寫出膾炙人口的大同世界之歌《Imagine》之前,便寫過一首名為《Power to the People》的政治抗議曲。然而,今日高呼人民萬歲的,不是眼睛閃耀著奇異光芒的理想主義者或搖滾樂巨星,而是頭腦清醒、處事嚴謹的主流新聞媒體。究竟時代是否真的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權力的中心不斷轉向群眾?抑或這一切只是媒體的捕風捉影,將一個壯觀的幻象(grand illusion)當做真相,把互聯網給予用者那種無遠弗屆、無所不知的虛假的全能感 (false sense of omnipotence)等同為改變現實的能力?

我不敢在這裏妄下結論,但可以肯定的,是一股「網絡面前人人平等」 (Net is the great leveler) 的樂觀主義情緒,已成今日的時代精神。這股樂觀情緒並不完全是一種新世紀的非理性亢奮,而是有一定的事實基礎和歷史因素的。互聯網的日益普及與持續發展,使資訊和廣義上的知識變得伸手可及。此外,市場經濟、自由貿易和資本主義捷報頻傳,人類的生活和生存處境得到重大改善,財富的創造和累積越來越容易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世界彷彿一下子變得「為普通人的需要和利益著想」(people-friendly)起來。

其實早在主流新聞媒體全面投入人民力量的亢奮之前,《紐約時報》的專欄作家弗里德曼(Thomas L. Friedman)已經以《世界是平的》(The World Is Flat)這本在全球一紙風行的暢銷書,為世人迎接一個美好新世界的來臨做好心理準備。弗里德曼認為,在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,資訊和知識變得唾手可得,世界逐漸被拉平為一個接近平等的競爭環境(level playing field)。原本分隔著不同國家的藩籬,或存在於人民在技術、資源、生活品味,以至智力上的差距,都會被縮短,甚至抹掉。

一如傳教士有責任去相信,寫評論的人有責任去懷疑。我們要對這種目前正在繁花盛放的自我陶醉感(euphoria)提高警覺,不要讓它發展成為一種奴役自己、建構我們思想和控制我們對現實理解的「被啟蒙了的虛假意識」(enlightened false consciousness)。互聯網的確改變了世界,也毫無疑問為普通人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言、表達和介入的平台。可是,不要忘記,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,互聯網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,以及在威權社會裏,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;而由於這種根本的權力關係沒有改變,互聯網往往是一把雙刃劍,在釋放普通人的創造力和改革社會的人民力量的同時,也可以令本已存在的剝削和壓迫進行得更徹底、更乾淨利落。

維基揭密所揭的密,除了可以滿足好奇心,為普通人的枯燥生活提供調劑和談資之外,並不構成一種會產生重大實質後果的知識轉移 (knowledge transfer)。它提供的有關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的理解是片面、零碎甚至扭曲的,你無法把揭露的資料加在一起而得出可靠的結論或者完整的圖像。比方說,解密文件中提到中國外交官視朝鮮為討厭的包袱,但倘若因此而妄下結論,以為中國已經下定決心放棄這個昔日的「鐵杆盟友」,那就是頭腦簡單、不知現實政治 (Realpolitik ) 為何物。更何況今日統治者、建制和大企業對人民的剝削,每天都以公開和合法的方式、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。陰謀既成「陽謀」,又怎會怕人揭發?亞洲週刊 ■ 林沛理

No comments: